生物能源發展現狀
目前一代生物燃料由于影響糧食安全、生態環境及氣候變化,前景有限;而二代生物燃料的商業化應用在技術、成本及路線選擇上還存在不確定性。
一、生物質能和現有燃料體系相融
生物質能源的使用在人類歷史上是具有傳承性的,實踐性很強的。從鉆木取火的時候起就有了生物質能源,只是后來有了煤炭石油,才把它冷落下來。另一方面,生物質能和現有的燃料體系是相融的,生物質能源作為石油化工產品的替代是適合、可行的,不需要能量形式的轉換,在現有的加油站就可以直接使用。其他的新能源,比如說風電就需要轉換,存在上網的問題。
二、問題是可以通過技術解決的
生物質能從理論上說凈排放為零,形成二氧化碳的閉路循環,是環保的,而用化石燃料相當于把幾十億年前的生物質轉變成的碳釋放出來,影響氣候。當然生物質能源的生產也需要一些燃料,但是隨著技術進步,可以做到將生物質能源生產過程中能源的消耗和產出比縮小。
目前我們一代技術應該完善,我們在玉米乙醇技術上和美國存在差距,但也不能把廠子關了,這些玉米不消耗掉還是不行,畢竟有一個供需平衡的問題。另一方面,根據不爭糧爭地的原則,我們也在大力開發非糧生物乙醇技術,例如纖維素乙醇,把秸稈、草轉化為乙醇,但是還沒有成熟。
三、我國應明確生物燃料發展戰略
國外的經驗是把用生物燃料替代石油作為國家戰略,并實施了具體的激勵政策和嚴格的可持續標準,宣傳教育也是重要因素。我國的生物燃料產業雖然實現了原料由糧食向“非糧”的戰略轉移,但依然存在一些問題不能忽略:
非糧原料供應體系沒有建立起來;其次是缺乏科技支撐體系;現有的定價機制和扶持政策也需進一步優化和調整。
要加快產業發展,國家要明確戰略,落實補貼政策,大力推進非糧乙醇。要支持新技術研發,建立生物燃料實驗室,并從政策、資金各方面積極推進具備產業化條件的新技術在不同區域建設示范工程。還有就是讓不同所有制企業公平競爭、一視同仁,高標準、嚴要求,建成高水平新興產業。